圆舞曲

圆舞曲(waltz)音译"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舞曲,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其主要特征为伴奏声部采用周期性反复的节奏型∶♩♩♩。圆舞曲主旋律平滑、妩媚动人,和声与曲式结构简单明晰,每小节第一拍常采用低音和突出强拍的伴奏写法。

圆舞曲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连德勒。18世纪后期起流行于欧洲,既在舞会中作伴舞之用,也在音乐会上演奏。其特点是速度较快,常由多曲联缓构成,便于伴舞。19世纪,圆舞曲作为一种舞曲形式得以发展,主要应归功于维也纳作曲家约瑟夫·兰纳和约翰·施特劳斯,以及后者之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作者,及其弟约瑟夫。舒伯特、韦伯、肖邦、布拉姆斯也写过成套的钢琴圆舞曲(有独奏,也有二重奏),从韦伯的《邀舞》(钢琴独奏曲)开始,出现了只具有圆舞曲的基本特征,但已经不是伴舞的作品。圆舞曲的流行不仅仅限于器乐,如布拉姆斯为钢琴二重奏写的两组圆舞曲(《爱之歌圆舞曲》和《新爱之歌圆舞曲》)都有四个歌唱声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圆舞曲的影响已渗入到许多歌曲和歌剧中,如理夏德·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和《阿拉贝拉》中的圆舞曲。以后又有人将圆舞曲作为交响曲的一个乐章或用于舞剧音乐,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拉威尔为管弦乐队写的舞蹈诗《圆舞曲》等。

下面为《蓝色多瑙河》的旋律片段∶

 

《蓝色多瑙河》的旋律片段

标签:音乐小知识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