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线谱?五线谱是怎么来的?

人们用一些符号来记录音乐中的音,并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明确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就是记谱法。记谱法主要有两种:五线谱记谱法和简谱记谱法。五线谱乐理网介绍的是五线谱记谱法。

五线谱是一种图表式记谱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既能形象地反映出音的高低,又能清楚地勾画出旋律线条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尤其是对多声部的合唱和乐队的演奏更是如此,所以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五线谱作为惟一的音乐记谱方式。

下图是一个很常见的五线谱。

 

下图是比较复杂的五线谱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那么五线谱是何时何地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五线谱最早的发源地是希腊,它的历史要比数字形的简谱早得多。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髙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Neuma”源自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纽姆形状。

 

这些纽姆符号形状清晰,有时表明一个音,也常常表明一组音,它能够帮助演唱者记忆、了解各种曲调进行特征,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长短,也没有固定的高低位置,于是后人便划出一根直线,将纽姆符号写在线的上下,以线为中心点,把音固定为F,再根据上下位置确定咅髙,这种形式称为“一线谱”。

到了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黃线或绿线代表C音。

 

到了13世纪,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谱号的雏形。

由于四线的纽姆乐谱并不能把节奏标出来,因此必须对每个音的长短有精确的确定方法,这就是定量音乐的起因。13世纪,科伦圣约翰教堂乐僧佛兰克著《定理歌曲艺术》一书首创了黑音符的长度。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己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和音的长短。到了16此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一图表达五线谱3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五线谱300年的历史发展

标签: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