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史

琴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相当于晚浪漫主义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程。1949 年前,中国钢琴曲创作数量很少。现代音乐流派非常多,1949 年到1966 年,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民歌加和声”的思维模式,1966 年到1978 年,只有由“样板戏”旋律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才能生存,直到80 年代,中国钢琴创作的风格才真正开始走向多样化。

1.西方的钢琴来到陌生的东方古国

 

公元160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朝见明朝皇帝,在他贡献的礼物中,有一件乐器,中国史书上称为“七十二弦琴”,实际上就是钢琴的前身,古钢琴的一种,根据对它的形状和发音原理的记载,应当是古钢琴中的击弦古钢琴。皇帝想听听,于是命四名太监向与利玛窦同来的西班牙传教士学了一个月的弹奏法,这四名太监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钢琴学生。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少数对西方科技、文化感兴趣的帝王之一,而且还有亲身学习西方音乐的实际行动。1673 年,经人推荐,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应召,担任康熙的音乐教师,教授皇帝西方乐理和古钢琴。皇帝学习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史料记载,1703 年,也就是师从徐日升的30 年后,他还能在古钢琴上演奏中国古琴曲《普奄咒》,将中国乐曲在西方键盘乐器上再现出来,这表明他相当水平的弹奏技巧。康熙在位的时间是1662—1722 年,相当于欧洲巴洛克音乐靠后的时期。康熙个人爱好西方音乐,但并未颁布御旨广泛推进,普及巴洛克音乐。

有确切记载的钢琴(不是古钢琴的传入),是1842 年(已经是肖邦的时代)中英签了《南京条约》后,英国商人认为中国是个广大市场,一个钢琴商行运来大批钢琴到中国,但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实际并不存在他们想象的钢琴市场,这批钢琴后来也就下落不明了。

到了19 世纪、20 世纪之交,也就是欧洲浪漫音乐进入末期之时,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教会学校,才开始有民间的钢琴教学活动,但仍然人数较少,影响力也不大。

钢琴真正在中国大地站住脚,取得社会性的地位,是在本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当中实现的。“学堂乐歌”是将某些日本、欧美歌曲的曲调,填上具有反封建思想、要求富国强兵内容歌词的歌曲。这些与传统音乐大有差别的新音调、新的音调,中国固有的乐器难以为它伴奏,于是钢琴、风琴参加进来。这说明一种乐器、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当它符合某种社会性的需要时,才能在这个社会里存活下来。

2.中国人的钢琴演奏才能

新的乐器来了,首先要学会使用它,钢琴教学活动也同时出现了。最初的教会学校已经有了最早的钢琴教学。到了1919 后,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许多音乐社团,其中大都有钢琴教学。与此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内也有了更系统、更正规的钢琴教学,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高师音乐科”、“北京艺专音乐科”等。

1927 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中国的钢琴教育进入了更专业化的高水平时期。

 

在中国人学习钢琴的早期,很自然地主要由外国人担任教师。但中国优秀学生掌握钢琴技巧的能力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的。例如,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的萨哈罗夫,原来是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在欧洲也是一流的演奏家,当著名的中国音乐教育家萧友梅请他留在上海任教时,他曾表示,在中国有什么可教的呢?只是在萧友梅一再挽留下,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了他的授课。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后,就立刻喜欢上了聪明的中国青年,直到去世也没有离开中国。我国第一代钢琴家李献敏、李翠贞、丁善德等,都是他的学生。还有意大利人梅百业也教钢琴,著名钢琴家朱工一、傅聪等人就是他的学生。

50 年代,原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钢琴家、钢琴教授与中国钢琴界往来频繁,对提高中国的钢琴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中国钢琴水平迅速提高,仅1951—1964 年间,就有13 名我国钢琴家在20 次不同的国际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傅聪、顾圣英、刘诗昆、殷承宗、李名强等人。而我国的钢琴教授丁善德、朱工一、周广仁、吴乐懿、李其芳等又都应聘担任过各种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

“WG”过后,特别是80 年代,在中外音乐的广泛交流中,新一代钢琴家成长起来。例如李坚、韦丹文、许裴平、孔祥东等等,都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同时,在普及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进入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之中,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几乎都卷入到了“钢琴热”之中。

3.中国的钢琴曲

当今,中国人不仅能弹好钢琴,而且还能制造达到相当水平的钢琴。然而,钢琴来到中国的最重要的意义还不限于此,而是由此产生出来的中国的钢琴曲的创作,这段历史已有90 年之久。

20 世纪最初的20 年里,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可以以赵元任为代表。赵元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作曲家,大约1913年,他还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时,曾为风琴改变一首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

 

赵元任

 

钢琴家齐尔品

钢琴是立体、多声的乐器,当我们在钢琴上弹出一条中国曲调时,立刻就遇到一个如何处理多声结合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主要是单声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多声音乐的系统技术体系,但却往往不适合中国的曲调。本世纪初的20 年间,中国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克服这一难题。1915 年赵元任又写了一首《和平进行曲》,这是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30 年代,对中国钢琴曲创作来说,一件大事是“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比赛。1934 年,游历中国的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深深地迷上了中国音乐。为了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国音乐,由他发起、出资,上海音专协助,组织了这次比赛。获得这次比赛第一名的作品就是著名中国作曲家、当年上海音专学生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除此之外,他还在30 年代写了《晚会》《怀念》《小曲》。这些钢琴曲都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精致的笔法,其中《晚会》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40 年代,丁善德教授最负盛名。他自幼学习民间音乐,1928 年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琵琶,后改学钢琴,师从萨哈罗夫。193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录制了第一张唱片。后在天津、北京、上海从事教学、演奏活动。1945 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钢琴曲《春之旅》组曲。1947 年赴法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巴黎写了两部钢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瞿维的《花鼓》,江文的《小奏鸣曲》、《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和《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

50 年代及60 年代,丁善德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陈培勋写了四首以广东民间音乐为主体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桑桐创作了《内蒙钢琴曲》等等。

70 年代末,杜鸣心改编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周广仁改编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80 年代,随着WG结束,改编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渐趋完结,中国钢琴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最重要特点就是多样化。汪立三1982 年发表《东山魁夷画艺》,还有《他山集》。80 年代是一个多产的时期。

4、中国钢琴作品

解放后,钢琴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十几年里,钢琴作品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创作的钢琴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大都具有明朗的意境和蓬勃的生气。其次在和声、复调方面都用得比较大胆。第三,留学生的作品受俄罗斯———苏联乐派的影响,在技巧上比较工整,结构上比较严谨。

70 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创作在艺术风格和技巧上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少作曲家对如何将民间歌曲及传统的或现代的民族器乐进行钢琴化的处理,并取得很大成就。

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